【明報專訊】行政長官董建華明日公布任內第八份施政報告,據悉將宣布由財政司長唐英年出任扶貧委員會主席,統籌各個政府部門推動有關政策,而這位主管特區財政的司長,將成為今年主力替董建華推銷及解釋施政報告中,有關振興經濟及扶貧政策的主將。
惻隱之心,人皆有知,能力所及,幫助有需要人士,實不為過。
慨嘆的是,該委員會在扶貧項目上的政策構思將會如何,恐怕是管理層另一次愚昧無知之展示,而未能針對問題想出有效之改善方案,真正地幹出些什麼成績來。
主子為庸才,搖擺不定;苦無賢士在朝,外加政客亂政,更糟是人民對政府失去向心力,[群策群力,共創香港繁榮],早已成了天方夜談。
小時候唸書,教科書常有[香港人勤奮努力,不斷開創,故才有今天的成就,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商業城市,蜚聲國際]之描述。但此一時不同彼一時, 社會形態改變, 隨著資訊愈來愈發達, 市民對自身之權益亦愈加重視。
拿綜援金的人開始認為政府給予他們一切生活所需是必然的,納稅人繳納稅款養他們是天經地義之事,因為他們缺乏能力養活自己,而我們這些勞動人口,比他們富裕比他們[幸運],絕對有必要回饋社會,那是他們的真理,堅定不移之信念。
不否認某些家庭真箇沒工作能力,試問單親家庭人士如何邊照顧子女邊幹活養家?這些人我們當然應該要幫助。然而悲哀的是,更多人不願付出勞力換取微薄的工資,故此索性什麼都不幹,伸手向政府拿救濟金,完全地做到不勞而獲。
扶貧本是善舉,但若淪為好逸惡勞的人不努力奮發之藉口,是港人之悲。
援助金,其實應限於領受者之基本需要,足夠供給其人與家庭衣食溫飽,而政府絕無責任讓他們享有一般水平之生活質素。
故此,對於團體要求政府將購買電腦與參與興趣班之支出列入綜援金之項目,我覺得簡直是得一想二,貪得無厭之想法。
此風不可長,否則將來不能跟同學參與國外交流也嚷著要向政府拿旅費,到底我們要多交多少稅,才可滿足他們無窮無盡的苛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