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20, 2005

暴戾原為人性之一部份

柴灣命案拘五人死者腦出血

集體施行之暴力,其危險性在於,加害者對於其行為之本身,並沒有所謂犯罪的意識。

由於對罪行(虐打)所存有的愧疚之心被分散及分化了,加上同黨之向心力,遂產生一種理所當然的自然反應,進而正面化了犯罪的行為。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認為人與生俱來具有可以為「善」的根本 (即「四善端」)。「四善端」指分別可以為「仁」、「義」、「禮」和「智」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而其人在後天是否能表現此等善端,則視乎個人的存養、後天的教育或環境的影響

人若能順著這些善性而發展其心理,便可以為仁義;否則,則不能為仁義。

我個人則較偏向於荀子所提出之[性惡論],其曰:「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這說明了人性本惡,而各種的性惡,都是源於人對所有事物之感覺及慾望。「好利」、「疾惡」、「耳目之欲」等,是人與動物共有的潛在性。若順著這些性的惡端發展,便會衍生出「爭奪生而辭讓亡」、「殘賊生而忠信亡」、「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等之惡行來。

而[仁]與[義],非發於內,而是在外也。人的性惡經過後天的培育,靠禮義來約束這種與生俱來之惡念;由於有了道德的管束,人們才有了分辨善與惡,義與不義之基準,為了維持形象,符合社會的需要,故變得[偽]。

誰能斷言自己的潛在意識中沒有惡的因子?就連我也不敢肯定,我努力地以誠待人,關懷別人,其實是一種不自覺的欺矇行為,只為了迎合心中所架構出的社會形象,而非出於善之本意。

也許,本質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結果。

這世上愈來愈多虛擬出來的東西,味道可以模仿,感覺也可以假借,當自己甚至周邊的人都認為是真的東西之時,那麼即使它本來是假的,也會變成真。

而真的,也可以變成假,真真假假,孰真孰假;人生,也不過是楠柯一夢,有人永不醒來,有人太早醒來失掉了趣味。

那個較幸運,那真是天曉得。

3 Comments: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近年青少年對暴力接受程度似有所增加,以往會勸阻朋輩不要打人,近來已演變成袖手旁觀甚至參與動手,部分青少年更喜歡以兇狠及暴力行為在朋輩間顯示實力,加上「搭棚」*文化,大群青少年聚集玩耍時便很容易發生衝突,如97年秀茂坪童黨燒屍案,便是朋輩同時針對一人虐打所釀成的悲劇。[摘自明報]

其實暴力文化已經侵佔了他們的思想,動畫/電影裏的人物大多數問題都以暴力解決,而且「點打都唔死」。所以如果佢地知道真的會死人, 可能就唔會咁多悲劇發生....

不過在起哄着的時間,他們那些「愚昧」的腦子加上任意而行的思想, 只會今他們更易被魔鬼利用, 又點會想得這麼多....



*「搭棚」:時下青少年流行「聯群結隊」的玩耍文化,朋輩間喜歡各自找朋友加入一起活動,人數有時多達20至30人

9:49 am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恐怖!!!
總覺得現在青年脾氣很易暴躁,
看不順眼,統統以暴力解決,
難道現在的人真的很怕"用腦"?

7:28 pm  
Blogger winking said...

Jay,所以我常有種精神分裂的感覺...:P

Edward,這讓我想起[三五成群,冇個好人]這句流行語...

我相信人是有潛藏的暴力傾向,當個人的情感衝擊得太厲害而至失控時,暴力便會爆發致一發不可收拾...

我想自己也有為惡的傾向,只是常以當善人為目標,才不致為惡(當然信仰也是主要原因)...

我想自己不會因一時衝動而傷害他人,但到了不能忍,理智盡失之時(當然也非一朝一夕之事),也會訴之以暴力也未可知...

最多是成為智慧型犯罪者...(看得太多推理小說之禍)

rainy,我也很暴躁,只是閱歷多一點,受制於法度禮數罷了;對於看不過眼的壞蛋,我早已在內心將他/她大卸八塊了...

人,其實也擁有動物之獸性,古時中國人[人食人],早已習以平常,如若閱讀之,定當有所衝擊喇~

9:34 pm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