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14, 2005

逗利是

和友人飯聚時談起一些有關派利是的新知舊聞,朋友說,上海人派利是已到達走火入魔的程度,每封利是至少百元,這樣才不丟臉云云。

對於港人的紅包質量,上海人是完全看不起的,他們甚至會覺得錢少會很失禮。

其實新春派利是只是講意頭,派的人開心,收的人高興,大家歡歡喜喜,利是錢多少根本不是問題。 

在我任職的機構中,新春期間總有未婚員工組成的拜年團,到處向已婚同事祝賀並討利是。

只是曾耳聞有人閒來無事不打招呼不愀不睬,到新年時才厚顏地向人家討利是,如此行為,實無恥也。

〔剛才先俾利是佢,轉頭o係洗手間碰見,居然可以掂行掂過,當唔識你,哩種人,真係唔多想派俾佢...〕

希望此話是一記當頭棒喝,討利是,不熟悉的最好不要亂逗一番,拿了人家利是,也不要瞬即忘記,反臉不認人。

這樣只會彰顯閣下是如斯無禮喜歡討著數之輩,人格失矣!

從網上找到這段報導,關於上海人與香港人在派利是此事情上之差異:

【大公網訊】年近歲晚,港人又開始張羅兌換10或20港元的紙幣,以及各種各樣的“利是”封,準備派發“利是”(發紅包)。

據新華社香港2月8日電,在香港,一般是已婚人士派“利是”,從大年初一到元宵節前都可派發。所派對象除了未成年人外,還有一些未婚人士,五六十歲未曾婚嫁的單身朋友,也會受到“利是”,也沒有人會覺得尷尬,還是依然很開心。

香港人過年,從民俗特色和節日氣氛上看,與內地並無差別。家人聚首一堂,互相恭賀,充滿了濃意歡情。新年派“利是”是港人的慣常做法。“利是”又稱“利事”,取其大吉大利、好運到來之意。

當內地一些大城市新年“利是”行情已經漲到200元以上時,港人還正在為封“利是”究竟封10港元還是20港元而傷腦筋。在香港,從擁有億萬的富豪,到一般市民,派出的“利是”大都在10或20港元,多者不超過50港元。

港人過年派“利是”,目的是花錢花得開心。“利是”派出去的時候,一定要見到笑臉,這封利是就像撿回了一個歡樂,雙方都興高彩烈。

新年期間,除了去酒樓吃飯要為服務員派發“利是”,長輩為孩子派發“利是”,給未婚的朋友派“利是”。假期過後,公司還派開工“利是”,取其凡事順利的意頭,且每封開工“利是”內附一張心意卡,印上勉勵詞句,以激勵員工。區區數十元,代表著一份關心,增加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感,又利公司長遠發展。

香港不少公司都十分重視開工“利是”。不過,派開工“利是”也是一門學問:開工“利是”不分大小,每名員工的開工“利是”都一樣,不與業績掛鉤,不改變“利是”的性質。

香港人力資源管理學會調研總監張鳳儀說,老闆向下屬派發開工“利是”,猶如與他們一起吃年夜飯和開年飯,可以營造大家庭的感覺,增加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感,令員工於公司之間的關係更緊密。開工“利是”象征好意頭,所以“利是”本身不需要很“大封”。

今日的香港,一般人家每逢過節,孩子都收到不少“利是”,變得理所當然。但如何善用金錢,倒成為家長一年一度的難題。他們認為,處理得不好,孩子將養成揮霍無度的習慣,忘卻了父輩過去艱辛的生活。因此,很多有心的家長都大動腦筋,乘此機會教導孩子如何善於理財。有些人建議孩子將所得款項,分攤全年使用﹔有的讓孩子訂下目標,立下儲蓄計劃﹔有的將部分拿出來與社會上貧困人士分享。

香港一個少兒團體借此機會啟動“愛心利是日”慈善籌款活動,小學生成為“愛心利是日小大使”,一齊呼吁全港市民捐出一個紅封包,將溫暖的春節祝福送給社會上的弱勢社群。香港的學校、團體和公司均獲邀請參與,各機構希望能鼓勵學生或員工,捐出一封“利是”,支持少年兒童繼續開展助人自助的持續性發展服務。

在派“利是”的同時,港人還不忘環保。日前一項調查顯示,今年農歷年港人派“利是”,將消耗469噸紙張,即消耗掉相當於22個香港大球場面積的林木。因此,就有社會團體呼吁,市民除循環再用“利是”封外,最理想的是購買以再造紙製造和用環保大豆油墨印制的“利是”封。銀行界也要採用環保再造紙印制“利是”封。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